江蘇是我國紡織業(yè)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而且現在紡織業(yè)的科技含量真的是讓人嘆服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一個童話《皇帝的新裝》,兩個人假裝在空氣里給皇帝造出一件衣服
,這件事現在居然真的實現了——從空氣里紡出布匹
,這就是紡織業(yè)的負碳技術創(chuàng)新。
江蘇蘇州的盛澤鎮(zhèn)
,是全國最大的化纖面料生產基地,前不久這里的一家企業(yè)就在全國率先實現“負碳”紡織鏈全貫通
。
在蘇州吳江的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chuàng)新中心
,這幾天展廳當中增加了很多新技術新材料的展示,特別是用空氣也能做衣服
,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這里也成了孩子們的一個課外科普小課堂。
二氧化碳做衣服
全國首條“負碳”紡織纖維產線投用
記者身上的衣服以及展廳里的絲線和面料,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但它們的原材料都來自空氣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江蘇連云港的二氧化碳回收捕集再利用的生產現場
,這一整套設備最大的功能
,就是把工廠本來要排放到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回收再利用,生成高品質的乙二醇
。有了乙二醇
,吳江當地的企業(yè)就可以生產新的纖維,做成衣服了
。
以前想得到乙二醇就得開采石油進行提煉
,消耗石化能源。現在從空氣當中尋找原料就可以了
,減少了對石油的消耗
。
據統計,生產1噸新的纖維可以用到320千克的二氧化碳
,整套系統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氣體15萬噸
。
廢舊塑料瓶“變身”透氣服裝面料
在吳江當地,不僅空氣可以做衣服
,切成碎片的塑料瓶片同樣也可以
。
把這些原材料投入企業(yè)的產線當中,經過去雜質
、高溫
、熱熔等,也可以生成再生纖維
,同樣可以做成衣服
。平均算下來,夏天的一件短袖衣服可以消耗8到10個塑料瓶
。
神奇的新材料應用更廣泛
以前
,如果皮膚表面有創(chuàng)傷,一般是用紗布和繃帶進行包扎
,它不親膚
,撕下來會疼。
現在有一套自主研發(fā)的靜電紡絲槍
,我們把新的材料和藥物以液體的形式注入其中
,它能吐極細的纖維,2到3分鐘就能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層膜
,非常親膚
,并且遇水即溶
。
這樣的產品未來有望運用到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戶外領域
。
不僅如此
,有些材料還可以起到很強的保護功能。就比如說在一枚鴨蛋表面
,噴涂上一層材料
,等到24小時之后,它的表皮就形成了一個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