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報道,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旗下的知識產權部已經(jīng)先后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了3批共30個“偽意大利品牌”案例集
,它們或宣稱產自意大利
,或使用意大利國名和地名,甚至使用國旗做產品名稱
,打著“意大利”旗號誤導消費者
。
此事見諸于媒體后,引起廣泛熱議。一個基本的共識是
,偽洋牌的實質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造假,這種現(xiàn)象起碼是違反了市場經(jīng)濟中誠實守信的基本原則
。于是乎,罵無良商人者有之
,怨政府相關部門不作為者亦有之
。拋開情緒宣泄式的評論不談,筆者認為
,對待偽洋牌現(xiàn)象上
,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偽洋牌現(xiàn)象的背后
,更值得我們思考。即
,企業(yè)為什么要造假呢
?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另一事件。據(jù)媒體報道,進口到岸均價15元的73種葡萄酒在零售市場的平均價為562.12元
,零售均價約為口岸均價的37.5倍。
一瓶15元的普通葡萄酒,到了中國搖身一變
,成為普通人都喝不起的奢侈酒,個中原因在于
,喝500元葡萄酒的人
,想要的或許并不是500元的品質,而是500元的面子
;當然
,他們或許也喝不出15元與500元的區(qū)別。當消費者天然地認為洋酒就是比國酒好
、價格就應該比國酒貴的時候
,洋酒的價格有什么理由比國酒便宜呢?
意大利來華打假與進口葡萄酒價格暴漲,看似無聯(lián)系
,但在筆者看來
,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
,有需求者
,就自然會產生供應者。部分消費者不理性的消費觀
,是造假的根源
。
但人們消費觀的改變,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上驳氖牵覀儸F(xiàn)在已經(jīng)能看到這種改變
。就服裝行業(yè)來說
,七匹狼、例外
、江南布衣等一批中國本色品牌運用東方美學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從而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隨著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成熟
,“偽洋牌”的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與市場空間越來越小
。正如一位服裝行業(yè)人士說的那樣,畢竟我們國家才改革開放30年
,如果是100年
,我相信沒人會去談偽洋牌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