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常賬戶再平衡,一直被視為自此次金融危機以來的一項重要且積極進展 。但未來幾年
,才是這種調整面臨最嚴峻考驗的時候。
需求滑坡使發(fā)達國家赤字大幅下降,但現(xiàn)在這種狀況正讓位于經濟復蘇
。全球領導人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修正德國和中國等國家長期存在的過度盈余
,并解除美國等赤字國家的出口限制
。
2002年至2008年失衡急劇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匯率工程”(currency engineering)。盈余最大的國家,是擁有強大的出口行業(yè)
,而且本幣盯住美元、或相對于美元保持競爭力的國家
。這一時期一個長期存在的標志是中國
、中東和新興世界部分國家的大規(guī)模外匯儲備。
人們通常認為,自2008年以來
,失衡狀況出現(xiàn)巨大改善,全球金融穩(wěn)定也有大幅好轉
。中國相對于全球其他國家的經常賬戶盈余
,從2008年的近5000億美元降至今年的2000億美元,而美國的赤字從峰值水平下降逾一半
。
由需求驅動的再平衡
然而,2008年至2013年失衡得到修正的原因,并非匯率和外匯儲備水平的修正,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國內需求的調整。以經常賬戶赤字的明顯修正為例,要不是進口大幅下挫,這些修正是不會出現(xiàn)的。在西班牙,進口從2007年的峰值水平下滑10%,而在希臘 ,進口下降了40%。
不僅歐元區(qū)如此 。自此次金融危機以來,國內支出變動與經常賬戶狀況變動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
。
大體而言 ,遭遇衰退的國家赤字縮
。ɑ蛘哂鄶U大),而那些增長較快的國家則相反
。人們無法看到匯率走勢與貿易差額變動之間有著類似的廣泛相關性
。
鑒于這種狀況,我們必須保持謹慎 。失衡可能是由“匯率工程”引發(fā)的
,但顯然只是通過衰退得到了“解決”。這意味著
,現(xiàn)在我們不是解決了一項失衡
,而是可能面臨兩種互相抵消的失衡,一個是匯率失衡
,一個是內需失衡
。
因此,草率宣布我們已戰(zhàn)勝失衡時代將是不明智的,除非有證據表明單個國家的競爭力和國內需求很好地匹配起來,同時我們也開始看到外匯累積放緩或停止(這表明貨幣估值更為合理)。
繼續(xù)推進改革議程
未來,3項全球性政策的選擇至關重要。
首先,如果美國解除其對原油出口的禁令,美國將因此獲得好處。由于頁巖儲備的開采,美國可能會實現(xiàn)能源盈余。其影響是,全球油價下跌,這將有利于修正全球還存在的另一項失衡——中東盈余。同時,比起將能源供應集中留在美國、進一步降低價格,從而實際上對美國能源密集型行業(yè)形成補貼,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對美國更有好處。
其次,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的改革,將有利于確保包括貨幣在內的要素價格更多地由市場決定。這最終應能確保中國不再需要干預外匯市場并累積外匯儲備。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已表示,擴大外匯儲備不再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需要確保這些措施得以施行。
第三,德國的經常賬戶盈余現(xiàn)在為全球規(guī)模最大。德國央行(Bundesbank)最近發(fā)表的一篇論文做出結論稱,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經常賬戶失衡更為持久,但這并非放慢改革的借口。盡管歐元區(qū)已步入復蘇,德國仍需要擴大其內需,以匹配其外部競爭力,正如外圍國家被迫削減內需。
失衡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為脆弱。巨額失衡加大了融資“驟停”的風險,最近幾年我們在歐元區(qū)和新興市場都看到了這種驟停。
將來,世界各國連通性的加強和制造業(yè)技術的進步可能會讓失衡不那么可能出現(xiàn)。但現(xiàn)在,要幫助世界變得不那么脆弱,還是得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