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雄心勃勃在中國大展拳腳的國際奢侈品牌們今年對于開店將愈發(fā)謹慎
。記者昨日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即使對于原定在2015年才開業(yè)的廣州新鴻基宏城廣場
,不少原本計劃進駐的國際一線奢侈品牌目前并沒有簽約
。
另有業(yè)內專家透露,以往不少購物中心為了吸引奢侈品牌進駐
,甚至愿意倒貼開店裝修費用,但目前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減少
。

奢侈品店:2小時內購買者不足十人
奢侈品牌消費近五年來一直在中國市場呈現直線上升趨勢,然而從去年開始出現逆轉
。
元宵節(jié)后的周末
,記者來到廣州的奢侈品銷售場所
,發(fā)現前來品牌店內購物的消費者并不多。在環(huán)市東路的一家國際一線品牌店內
,觀察到2小時內購買了商品的顧客少于10人。而在麗柏廣場
,由于部分國際一線品牌有折扣
,還是吸引了部分消費者
。據觀察,約半小時里就有2名顧客購買了GU--I的商品
。在春冬換季之際,雖然大多門店沒有標注減價牌子
,但是對于冬季服裝基本有減價
。例如DKNY冬季服裝有50%的優(yōu)惠。
“奢侈品的消費確實比前兩年的瘋狂要平緩了很多
。這也是導致奢侈品在中國開店需要慎重考慮的因素之一。”有資深奢侈品經營商表示
。據相關機構統(tǒng)計,2014年春節(jié)七天
,中國國內奢侈品消費總額約為3.5億美元
,相比去年8.3億美元下降了57.8%。
據悉
,Prada發(fā)布最新預測
,稱中國奢侈品市場增長將會繼續(xù)減速。
廣州高端購物中心難牽手國際大牌
“奢侈品品牌開店現在比前兩年要謹慎很多
。”有知情人士透露
,原本定位中高端的新鴻基廣州宏城廣場項目中
,有不少國際一線品牌計劃進駐。“但是現在還沒有一家實際簽約
,這跟奢侈品品牌需要更謹慎評估開店計劃有關
。”
據記者了解,截至2013年
,路易威登(LV)在中國大陸地區(qū)32個城市直接管理經營著46間專賣店
。博柏利(Burberry)在中國36個城市開了70家
。Gucci在32個城市開設了59家門店。但是
,有相關機構調研了47個全球知名奢侈品品牌后認為
,它們在中國市場的新店數量已從2012年的280家減少至2013年的100家左右,比上年減少了37%。
更讓人驚訝的是
,2013年,入駐已近10年的阿瑪尼(GiorgioArmani)旗艦店與Dolce&Gabbana旗艦店在上海外灘3號與外灘6號相繼停業(yè)
。百達翡麗(PatekPhilippe)與寶詩龍(Boucheron)則一并撤出外灘18號
。法國奢侈品牌卡地亞(Cartier)也被傳在中國關閉10家門店,消息指出卡地亞在中國的銷售已很難維持前幾年的兩位數增長的盛況
。
發(fā)展商對奢侈品牌不再狂熱
另一個觸動奢侈品放緩在中國開店計劃的因素可能還包括發(fā)展商對其狂熱追捧的降溫。
“前幾年奢侈品店遍地開花的現象確實出現了剎車之勢
。”有資深奢侈品業(yè)內人士透露
,以往不少發(fā)展商為了拉動奢侈品進駐,要給出裝修補貼
,業(yè)內一般的均價是3萬元每平方米
。
“不但如此,還有一些發(fā)展商得給國際一線大牌先墊付一定的貨款
,有的甚至高達數千萬元。”廣東流通業(yè)商會執(zhí)行會長黃文杰表示
,發(fā)展商之所以愿意這樣倒貼
,主要基于三個原因
,一是希望奢侈品的進駐可以帶動更多其他品牌入駐,二是奢侈品進駐可以拉高購物中心的定位
,使其與一般的購物中心有所錯位
,三則是希望通過奢侈品帶來高端消費人群。
“可以看到的是由于整個國際經濟環(huán)境復蘇緩慢
,中國還存在一些政策的因素
,高端消費受到抑制。因此
,奢侈品牌能帶來的效應在減弱,這也令很多發(fā)展商不再愿意出血本引進奢侈品
。”黃文杰認為
,奢侈品一方面自身對于中國市場消費環(huán)境的評估有所下調,同時外部環(huán)境能為奢侈品提供的優(yōu)待也開始萎縮
,因此
,奢侈品像往年大刀闊斧搶地盤的情況在今年不會出現
。